在南海樵山文化中心场馆内,院士论坛等一场场高规格学术论坛轮番上演,吸引众多业内大咖“围观”;在氢能展示现场,只见人头涌涌,各国宾客络绎不绝。
11月7日-8日,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如约而至,这是连续第七届在南海举办的氢能产业大会。现场大会及同期活动精彩纷呈,亮点不断,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院士论坛、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以及专家对话等。
而从这场国内最高规格的行业大会,可以透视目前氢能产业的最新动向。记者发现,除了尖端前沿技术外,氢能产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正逐渐从示范应用向市场化推广转变。以南海为起点,越来越多的氢能企业正摩拳擦掌,迎接全新的产业风口。
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现场。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观点碰撞
共享思想盛宴
这是一场氢能产业的思想盛宴。在过去两天时间里,大会同期举办了多个论坛,其中院士论坛邀请张清杰院士、郭烈锦院士、叶思宇院士、程一兵院士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转型为主题发表演讲,以前瞻性的视角聚焦全球氢能产业最新的科研技术方向以及发展前景,高屋建瓴、放眼未来,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作为大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现场一众专家学者和企业的思想碰撞尤为精彩,记者发现,不少专家院士的研发技术都与当前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比如,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已成为世界多个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能源技术。在论坛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就分享了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分享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他认为,氨作为清洁零碳燃料,可以极大拓展氢能源的应用领域。其中,氨能作为清洁能源燃料,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陶瓷行业、金属家具行业和发电行业,同时在重型商务车、航空发动机等高端装备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
今年6月,“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南海丹灶仙湖实验室举行。该实验室已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
记者留意到,不少院士专家的演讲都十分“接地气”,除了在技术上分享外,他们的研发成果已经在企业落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的演讲主题就是围绕“氨氢新能源对佛山高端工业实现双碳达标的重要作用”。“陶瓷窑炉使用的是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很大,还有铝型材行业也同样面临该问题。”程一兵说,粗略计算,佛山陶瓷和铝型材的碳排放占了佛山总的碳排放量约40%。
相比之下,氢和氨的燃烧并不排放二氧化碳。程一兵表示,目前佛山仙湖实验室在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已经实现了全球首块零碳氨燃料烧制的绿色瓷砖的烧制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会上,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佛山仙湖实验室围绕陶瓷板(砖)量产线先进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应用项目举行了现场签约,可以看到,该技术在佛山陶瓷产业的应用正越来越广泛。
除了院士论坛外,大会现场还举行了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围绕加强全球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全球新型能源体系;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氢能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绿氢标准链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研讨。
11月8日,仙湖国际论坛同期举办。作为本届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同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由佛山仙湖实验室承办。邀请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前美国能源部氢能技术顾问Gary S. Flood、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赵川教授等中外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凝聚中外智慧,致力于构建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国际交流平台。
重点投产投运
推动建设“中国氢能第一区”
除了带来先进的技术分享与观点碰撞外,此次大会上,13个南海氢能产业重点项目举行发布,投产投运和签约仪式。这些项目覆盖了氢能产业链各关键环节,以及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应用,将有力推动南海建设“中国氢能第一区”。
其中,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电投直属的氢能科技型企业,发布了两款斯帛系列碳纸。碳纸是燃料电池的核心材料,一直以来主要靠进口,国产化替代空间广阔。正是看准这一市场空间,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在去年1月落户丹灶,成为南海引进的首个百亿氢能央企项目,将加快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核心关键材料等国产化进程。
该公司全资子公司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刚直说,这两款斯帛系列碳纸是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落户南海一年多来的重要成果,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市场需求大,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通过租赁厂房,加快建设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的碳纸产线。此次大会上,这条碳纸产线宣告正式投产。
针对佛山的氢源短板,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项目。在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该项目宣告正式投产。
“制氢原料是餐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项目设计产能为每天制氢6吨,一年达到2200吨,目前项目产能还处于爬坡期。”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蒋元杰说,制取出来的氢气已应用在氢能公交车、货运车和环卫车上,还包括少量的冷链物流车。
“以往我们一般要外购氢源,氢气到岸价要去到50—55元/公斤。”蒋元杰还算过账,瀚蓝可再生能源(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项目试投产后,氢气到岸价一下子就掉到了35元/公斤,用氢成本大大下降。
以需求为导向
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一边是下游氢能应用领域不断丰富拓展,一边是上游氢能制储运加供应链、燃料电池关键基础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等环节不断完善,并陆续释放出产能。记者此次参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氢能企业他们不再着眼于现场展示,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优势,瞄准实实在在的订单,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氢能企业正逐渐从示范应用向市场化推广转变。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在同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现场,只见氢能小汽车、中巴、叉车、渣土车、重卡等沿听音湖岸排开,涉及乘用、公交、物流、市政专用车等应用领域。氢能两轮车、氢能亲子车、氢能乘用车现场还提供试乘试驾,让观众亲身感受氢能的魅力。
“今年连续参展的展商比例大幅提升,近七成展商连续参展,展会行业影响力日渐提升。”佛山市南海区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宁介绍说,本次展会吸引了320多家氢能企业、国际展团亮相,预计将吸引超1.5万人次专业观众观展,展会将做好准备迎接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观众。
“以前我们会更注重展示,但是今年我们目标是要拿下更多的订单。”在展览会现场,中科嘉鸿(佛山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区淑华说,公司在2021年落户丹灶,经过一年多的项目建设,已打造出国内首条高温膜及膜电极产线,产能可供1万台套/年10kW电堆使用。不同于去年参展,今年公司参展对于对接客户更为迫切,近期将重点推动高温甲醇燃料电池应用在船舶动力上。
协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高东青也同样瞄准规模化生产。该公司生产的氢能踏板车只要加注不到40克氢气就能一次性行驶约50公里。“目前公司的氢能踏板车还处于示范应用阶段,接下来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把生产成本降下来。”高东青说,这次参展希望对接到更多商机,实现产品大规模应用推广。
来源丨南方+
编辑|中国氢能大会编辑小组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