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上海 | 专访阮昕: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上海模式”

2025-03-27 0 13

“设计·上海” 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专题系列访谈

9月16日,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主题论坛“设计共生·智慧赋能——国际建筑设计峰会”于大会主场馆举办。

包括上海交大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在内的20位余上海国际建筑设计智库顶级专家学者,从建筑设计的视角出发,对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筑设计上海倡议2022》于会上正式发布。

在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阮昕作为学术策划人,组织了“设计之都连线”的对话。上海国际建筑设计智库专家通过分享全球关注建筑设计热点问题,多角度呈现设计助力城市建设与发展、推动全球更深入的联结以及帮助人们和谐共存、共同繁荣等方面的思考。本报借此机会,对阮昕教授进行了学术专访。

原文 :《“体用并举,设计大义”: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上海模式”》

作者 | 记者 杜娟

图片 | 网络

记者: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主题是“设计无界,相融共生”,请您对此主题做一解读。

阮昕教授:“设计无界,相融共生”是包容性很强的主题。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我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显得更加高瞻远瞩。设计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一种文化中,都是要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能否通过设计推动社会繁荣和国际交流,“设计无界”是一个很好的理念。

记者:上海提出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有哪些?上海怎样走出一条体现上海自身文化特色乃至中国特色之路?

阮昕教授:从战略层面上看,上海的优势是政府重视,百姓参与的意识高。上海“一江一河”的贯通能做的这么好就是一个证明,它真正做到还公共空间于民,这在西方国家不容易做到。这是中国的优势也是上海的优势。

怎样走这条路,也有两点:

一是向中国文化学习。我在本次大会提出的倡议中也讲过,要“体用并举,设计大义”:既要在战略上把理念提到很高程度,在操作上也要有方法和技术实施。设计最终要面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挑战。例如:上海的“一江一河”规划也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上海千年水乡生态体系,“一江一河”特别是黄浦江的潮汐能够对周边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清理,具有自我修复的作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向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生态文明和生态体系学习,在设计的同时做好“一江一河”与周边水系的生态修复。

二是向上海城市发展史学习。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衡复风貌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我们称之为“上海模式”。其设计理念是,把不同的居住建筑类型,高层多层公寓、新式里弄、花园洋房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既有高密度,又特别宜居的城市风貌。过去说法租界是在向法国学习,而实际上它是非常上海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既考虑到空间组织规划的高密度,又特别宜居,不会造成拥挤的感觉。对上海自身城市发展史的学习,要完成从学术研究到设计的转型。从上海过去经验来看,可考虑组织多学科和多学派的专家委员会,在学科研究指导下对上海的“设计之都”建设提供建议。

记者:本次大会的活动和展示,体现出哪些当今全球设计的潮流?

阮昕教授:通过大会的活动和展示,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共识或者潮流:上海要作全球有影响力的“设计之都”,不可将城市与建筑片面地当作视觉艺术。上海亟待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地标建筑和网红打卡地,而是客观科学地把城市当作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交汇的系统工程。

本次大会,我策划了城市和建筑板块的对谈,邀请了一些国外的设计专家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探讨。大家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城市和建筑是有能动性的,能够提升和改变老百姓的生活。不要把城市当成一个霓虹灯下的明信片,它远远不只是视觉艺术。我们的设计要加强对人的关怀,在人的尺度上进行考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潮流,需要我们关注。当我们用身体和知觉去体验一个空间的时候,不会有意识地把它当作一个视觉艺术。特别是对政府层面上来讲,对建筑的规划等重大决策,要多从人的视角去进行,走到街道、广场上去,用从内到外的方法进行设计。

记者: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在杨浦滨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您也曾经讲过,设计是“令生活陶醉的技艺”。如今,设计创新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内核,那么,如何让设计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阮昕教授:如果说设计要做到“令生活陶醉的技艺”,要经过几个阶段:一个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二是实现内涵式发展。希望上海率先走到内涵式的发展,在解决从无至有的过程中同时做内涵式的提升变得特别重要。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是个问题,不能仅仅是对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的维修刷新,最重要的是中心城市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上海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即从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中汲取宜居、高密度多元住宅街区的“上海模式”。比如在“衡复风貌保护区”,不同的阶层的人都可以共享这个社区。在这样的丰富性下,人们有更好体验的同时也显示了社会的公平、多元,避免了一些西方城市在使用功能和社会阶层均呈分离状态的问题。所以,设计的问题既是一个美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们要应对很多切实问题,比如疫情防控会成为新常态,此外还有台风、洪涝,怎样让我们的街区和住宅模式是可分可合的,在城市设计中怎样产生可再生能源,做好能源的储存和调配,可分可合的模式可以保障小区在特殊情形下度过这些极端情形,也可为双碳目标、城市电动化和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展会先锋-展会名录-免费下载-展会信息-免费发布 展会资讯 设计·上海 | 专访阮昕: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上海模式” http://www.zhanhui.shop/34735.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