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2025-02-24 0 4

坐落在江门滨江新区启动区的江门体育中心,从建设之初就备受关注。昨日(3月29日),体育中心四馆之一的会展馆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迎来首秀———第十六届广东教育装备展览会暨第二届江门·台湾教育装备展览会此举行,江门市民也得以首次走进这座“别致”的建筑,多方位欣赏她的全貌。会展馆,被冠以“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之名,可见其在珠江西岸的地位和作用。在其正式投入使用之际,南都记者采访到了体育中心的设计团队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听他讲述这座江门新地标的设计故事。

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首先了解一下体育中心造型

体育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25000+5000座的体育场、附属田径训练场、8500座的体育馆、2000座的游泳跳水馆、会展设施、室外运动设施及景观公园配套设施。其中,体育馆、会展中心、体育场、游泳馆四个单体的造型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

体育馆以流线型的金属屋面覆盖在二层平台之上,屋面片片相叠,螺旋展开,形成采光天窗;会展中心则根据功能的特点,采用了硬朗的直线条为主的造型元素,通过墙面材料的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并通过一条流畅的弧形采光连廊与体育馆连成一体;体育场、游泳馆、附属商业设施邻近东西侧的城市道路,屋盖均采用了弧线造型,各建筑间造型相呼应,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整个体育中心的建筑群体造型遥相呼应,犹如片片船帆航行于河涌遍布的五邑水乡,寓意了“百舸争流,龙腾江门”的理念,象征着江门如火如荼的蓬勃发展,似一颗颗明珠,坐落于碧练湖畔,反射出了江门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和水文化。

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前几日,正当广东珠西国际会展中心开始筹备此次展览的时候,孙一民就在朋友圈发布了多张场馆的图片,并感叹:“5年时间,历经可研、竞赛、深化、施工,第一次DBOT项目,第一次经历从项目开始就介入的地产商业主,期待更加高水准的运营检验。”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之前,他刚和厂家沟通体育场的跑道颜色。

全新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带给他和团队新的体验,无论一开始和其他团队P K,还是到后面竞标成功,他和团队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要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场馆,建能在日常向市民开放的体育场馆,成为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功能部分。

5年多时间,他和团队成员经常从广州来到江门,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必须有人到场,6月份,四个场馆将基本完成建设,并逐渐投入使用,设计师的角色将告一段落。“就像一位老师目睹自己的学生走向社会,但后期或许还有维护改造等工程,和体育中心的缘分一直都在。”

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对话】

秘密武器:坚持可持续发展

南都:2012年,体育中心建设之初,邀请市民从5套设计方案中投票选出最优方案。您的设计团队1号方案最终脱颖而出,当时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最终胜出您觉得哪些方面做得好?

孙一民:方案最终能胜出,应该是得益于我们对体育场馆设计的长期积累。

当时,我们在向甲方(华南保利)提交可研报告时,强调了一点,希望建筑最终不是为了举办一个赛会,而是可以为全民健身提供可持续场馆,能有设施日常向外开放,保证场馆持续运行。

我们非常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体育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跟城市的关系不仅仅是造型上的关系,而是要关注它的可持续发展,能给城市带来什么。不能说这些是我们的秘密武器,但确实是我们这么多年的一个积累也是赢得设计的关键。

5个设计团队都非常厉害,有来自日本、德国、美国等的多个强队,包括完成广州国际演艺中心的美国设计团队,完成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的德国团队。最终我们能胜出,我也有些出乎意料。

南都:您和团队之前负责过哪些大型设计项目,江门体育中心的设计和之前有何不同?

孙一民:我们在体育场馆方面,有着很多项目的积累。2008年北京奥运我们中标了两个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我们设计了3个场馆,用于武术比赛的南沙馆游泳跳水馆、都是我们负责设计的。

这一次江门体育中心的设计建设,情况特殊之处是,项目原本主要目的是为了申办省运会,后来省运会没有给江门,但我们最初的策划就是建筑不光要满足省运会的需求,更主要的是满足城市的要求、运营的要求。江门体育中心项目不由政府直接招投标,改由华南保利这样的国企房地产公司作为招标方和建设方,并且承担赛后经营,这种新模式被称为D B O T (设计、建设、经营、转让),即企业负责设计、建设,完工后进行特许经营,期满后,转交给公共部门。

可以说,这种模式是超前的。以前体育场馆建设多是针对体育竞技赛会,体育建设由体委系统来拨款,后来地方经济起来后需要建自己的场馆,多是为比赛,比赛完了之后场馆归谁管却又是个难题。省、市都抢着办赛事,但赛会结束之后很多场馆都没有了光环,包括运行、维修折旧等,城市保证不了。另外一些场馆是在确定项目甚至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寻找代建与代运营,就是所谓B O T模式,其问题在于忽视了设计阶段的科学作用。所以,D BO T在当时是个很先进的模式,体现了江门市委市政府理念的先进。说到不同,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这种建设模式的不同。

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组团设计,彼此利用空间

南都:当时的体育中心周边,还是“荒地”一片,当时是怎么考虑到和城市特色相结合?

孙一民:滨江新城规划有一个核心的公共空间,绿带和水道贯穿其间,到了体育中心建筑这里,公共空间停下来了。大型体育场馆阻断了城市空间公共,这是个遗憾。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花了很大气力研究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利用地形组织四类不同的场馆,在场地形成两大组团。会展馆和体育馆组团在北面,体育场和游泳馆组团放在南面,中间则是大片的开敞空间,这样滨江新城的核心空间在体育中心片区得以延续。

南都:四个建筑的组团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孙一民:会展中心需要大空间,来满足当地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中心共有5个馆,有3个是一层会展馆,有2个是两层的,彼此之间是互通的。它的功能比较灵活,包括大型展品都可以开展。为了适应会展可能的功能拓展,我们考虑体育馆的多功能灵活运用。有些时候体育馆也会用来做展览,而展览空间也有作为体育功能使用的可能,这样功能之间是可以互通的,所以将体育馆和会展中心组团放在一起。

南边的体育场和游泳馆,是另一组团。游泳馆的设计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我们就将游泳馆的空间打“碎”了,一个空间变为两个空间,正式比赛时的场馆和训练馆分开,训练馆在另一栋建筑,但底层是互通的,训练馆比赛时用做热身场地,赛后单独作为大众游泳馆馆对外开放,彼此没有互相干扰,这样的话将来的赛后可持续使用。而且,游泳馆建得很低矮很亲切,与周边城市社区能非常密切地结合起来。

体育场设计成不对称看台,一边高一边低,一边的座位多另一边少,适合举行文艺演出,大家都有一个比较舒适的座椅。这样设计的另一考虑是,以后一旦有超大型活动,体育场只需要改建一侧看台就成为一个满足要求的大型体育场了。这样非对称的设计,保证了文艺演出的时候也能有很高的观众容量。

南都:四个建筑里面,哪个建筑的设计难度最大?

孙一民:一般而言,技术难度应该说是游泳馆的设计,主要是空调系统设计比较复杂。运动员比赛不能太冷,看台又不能太热,这些都是技术方面的,不过最早敲定设计的反而是游泳馆。

南都:设计过程中,还有什么是您一直坚持要使用的?

孙一民:应该是我们一直坚持要天然采光。每个场馆都有属于自己的照明系统,光伏发电要占一定比例,但屋顶一定要采取天窗采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是因为如果有天然光,可以做到低成本的运行,很多的活动其实不需要采光,就不用大量投入。像亚运会的南沙馆,我们设置了大面积的天窗,效果非常好。有一次我参加的城市设计的评审就选在那里举行,走进场馆,陈列着大尺度的城市设计模型,屋顶有着非常充足的天然光,心理感受非常好。

采写:南都记者 蒋臻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展会先锋-展会名录-免费下载-展会信息-免费发布 展会资讯 孙一民:江门新地标背后的设计故事 http://www.zhanhui.shop/31063.html

常见问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