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企业前来参展
昨日,第三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项目开工仪式暨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论坛以“链接与重置:碳中和愿景下产业新势力”为主题,围绕“双碳”目标下环境科技的挑战与产业机遇、成都实现碳中和之道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副市长曹俊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聚焦“双碳”目标
共话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与挑战
开幕式后,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21中国生态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同期举行。论坛上,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雷宪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依次发表了题为《碳中和:从能源革命到生态文明 探讨成都实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目标下环境科技的挑战与产业机遇》的主旨演讲。
“碳中和是能源体系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工业革命,更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换道超越的重大机遇。”雷宪章就碳中和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在他看来,碳中和在全世界已是一个重大趋势。
他认为,用好氢能源至关重要。因为氢是最清洁的二次能源,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可完全实现零排放、可循环,是除可再生电力之外最清洁的能源。于成都来说,要继续扩大可持续清洁燃料的使用,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零排放、低排放汽车的发展。同时,还需建设相匹配的公共充电站和综合加氢站,规划建设氢能输送管道和网络,以及其他形式的氢能配送体系。
在主旨演讲中,贺克斌从工业、建筑、交通、城市等领域,围绕引导合理需求、提升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以及柔化用能负荷4个方面,对需要低碳转型的部门提供了变革方向。比如,在交通领域,可以发展与绿色出行匹配的交通体系及数据,提升交通工具能效,调整运输结构,并加大对电动汽车、电动载重车辆、生物燃料等的利用,最终实现技术、交通和电力系统的协同发展。
他认为,面对“双碳”目标,工业园区尤其应以身作则。“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因此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应对。”
试点有成效
探索全国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的“成都路径”
将健康风险防范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在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成为成都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昨日下午,2021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也同步举行。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首个获生态环境部批复“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地区”的副省级城市,成都率先成立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促进会,确定12家研究基地;设立环境与健康专家库,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践指导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正积极探索全国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的“成都路径”。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以环境质量提升为本,夯实环境健康管理工作基础。“我们坚持铁腕治气,大力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其他面源污染治理,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率76.5%;坚持重拳治水,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2020年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95.4%,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坚持科技治土,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有序开展土壤污染风险防范和治理修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在创造良好环境的基础上,还需防控环境风险。对此,成都持续强化源头管理,将环境健康风险管控融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纳入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天府新区等地开展环境健康风险准入机制试点。
同时,围绕公园城市建设,还探索出更多生态环境与健康多元管理的先进做法,比如,锦江区以邻避效应作为切入点,研究高密度人口条件下的环境健康风险防控;双流区结合空港花园城市特点,率先开展大气细颗粒环境健康风险防控……
“全市生态环境与健康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面向未来,成都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城市健康生活典范,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完善‘碳惠天府’正向引导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该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杨静耕 李婉清 摄影 胡大田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