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海书展展览现场。新华社发
贾平凹
苏童
梁晓声
韩少功
●500余家出版社云集
●15万种精品图书荟萃
●10余名大腕签售
本报上海电 (记者 强雯)8月14日,2013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
据悉,这次恰逢上海书展10周年,汇集了全国500余家出版社的15万种精品图书参展,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类阅读文化活动将超过600场。重庆出版社和重庆大学出版社也携“重磅”图书亮相,推动全民阅读风潮。
读者们拉着行李箱来淘书
上午8点半,上海已是烈日高照,离书展正式开幕还有半小时,而会场外早就排起了近千米的长队。
上午9点,读者们鱼贯而入,在22000平方米的展区,愉快而有序地翻阅图书。
一位年过七旬的上海本地老人在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展区驻足片刻,便买下了一套700多元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共18本,“这套书太经典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在各个出版社的展区,记者看到不少读者拉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前来购书。“一边淘好书,一边还能看名家的活动,很愉快。”一位姓李的重庆籍读者对记者说。
十余名大腕现场签售
上午11点,文学界的大腕名家陆陆续续到达会场。贾平凹、梁晓声、韩少功、苏童、张炜等纷纷携新书,与读者见面。等待签售的读者更是排起了1000多米的长队,把近200平米的中心活动区围了个水泄不通。在这些大腕中,苏童最受欢迎。
洋作家团队也阵容庞大,被认为当今德语文学领域最重要的奥地利作家、《骂观众》的作者彼得·汉德克现身书展。此外,包括英国作家杰夫·戴尔,美国作家以利亚·卡明斯基,意大利作家、《质数的孤独》的作者保罗·乔尔达诺,北美科幻文学作家罗伯特·索耶也纷纷亮相。
据组委会透露,出席本届书展重要论坛、阅读文化讲座、新书首发等活动的中外名人和嘉宾作者超过900人,在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将刷新上海书展的历史纪录。
推出特色图书
让读者更了解重庆
在展区里,记者看到重庆代表团也打起了颇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牌”。
“我们主要以美食、美景、人文历史为主题。”重庆出版社营销负责人鲁渝霞表示,本次书展,将重点推出《吃遍重庆》《典藏重庆》《人文重庆明信片》等有重庆特色的图书,在书中,读者会对“大足石刻”和“武隆喀斯特”等4A级以上的国家级旅游景点有更充分的了解。
重庆大学出版社则主推小说《荣升堂》,“这是一部当红网络作家沫沫洁洁描写的民国八大胡同的故事,”该社营销负责人龙云飞表示,网络小说是图书市场的一朵奇葩,希望借上海书展这个平台,让其与影视联姻,也可更好地推动重庆出版业的发展。
看大腕
韩少功:别给我扣“寻根派”的帽子
本报记者 强雯
从小说《爸爸爸》到《马桥词典》,韩少功一向以文学探索先锋的面貌出现,故而被文学界誉为中国的“寻根派”代表人物、“先锋派”作家。8月14日,韩少功携新作《日夜书》亮相上海书展,尽管书中讲述的是上世纪知青时代的故事,但他在接受本记者专访时,却表示“千万别因此给我扣上‘寻根派’的帽子。”
“90后”也会在知青文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于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知青时代似乎过于遥远,因而对知青文学感到陌生,甚至没有太多兴趣,韩少功却表示“此言差矣”。他说,尽管时代不一样,很多东西却一再被重复,所以年轻人理解《日夜书》应当没问题。
“知青时代里的年轻人很热血,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渴望。”他举例:书中的人物之一姚大甲,在一群知青中总是标新立异,不好好干活,总是想着自己所谓的艺术,做了很多可笑的事情。在旁人看来,他很“另类”,但是他最后成功了。这和今天的有些选秀节目中的想“一夜成名”的青年如出一辙。“他们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介意创作屌丝文学
记者发现,与韩少功以往作品那种标新立异的文风相比,《日夜书》这本书回归到了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式,全书有多处写得十分幽默,大有“屌丝逆袭”的色彩。韩少功表示,这也是他的一种探索,他并不介意创作所谓的“屌丝文学”。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文学形式的创新,所以我不喜欢被称作‘寻根派’或‘先锋作家’,这些都是某个时代的标签,这些派别的出现虽然激发了当时的文学大讨论、大思考,但是,文学和作家都是发展的,我也是在发展和变化的。”
最爱庄子和普希金
参加此次书展,必然绕不开阅读。韩少功表示自己最爱的是《庄子》,“这一生读它千遍也不厌。”在他看来,《庄子》中的许多关于生死的哲理值得反复“咀嚼”。李白的诗,也是他的枕边书。而国外的作家,他最爱普希金,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让我受益匪浅。韩少功表示,作为一个“50后”作家,他们那一代的人都是受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成长起来的,年老之后,再重读经典,有历久弥新之感。
贾平凹:
创作骨子里是阳光灿烂的内核
8月14日,贾平凹在书展现场表示,最近这些年,他为保持创作灵感,每年既会抽一段时间呆在北京、上海这些现代大都市,也会花时间去西北龙曲等偏远小镇。城市的繁荣、农村的危机,在贾平凹看来,机遇、文化的不同,造成了看到的景象不同,作家考察生活的视角要多元化。“这就像我们乘飞机穿过云层之后看到的都是阳光,云层之下却有的地方下雨、有的地方下冰雹。创作也是这样,尽管骨子里都是阳光灿烂的内核,外表却千差万别。”
苏童:
最满意油滑和市井的“柳生”
8月14日,苏童携新书《黄雀记》出席书展,他表示,自己写什么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通过一条街道展示社会的面貌,而读者能因此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他就成功了。他坦言最满意书中“柳生”这个人物,他的油滑和市井,他自认刻画得很好。同时,他说自己和余华是好朋友,所以他们经常在一起谈文学,谈别人的创作,但是绝对不会评价彼此的作品。(本报记者强雯发自上海)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强雯摄)
(本报资料图片)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