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滨海深圳 御风扬帆
鹏城六月,亦稼亦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自2017年深圳被首次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到2023年5月《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深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指路、把脉定向,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战略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洋强国”城市范例。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组织公众论坛,权威解读《规划》。这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也是深圳面朝大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定位能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纲领性重要文件。
“深”蓝之城,植根光芒,御风而行,收获希望。
海洋强市。(邹博 摄)
三步走掌舵定向,开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新篇章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不断强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大任务为目标愿景,从新发展阶段大局出发,落实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符合深圳特点的发展愿景、支撑要素及实施路径,全面详实诠释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新担当和新作为,为深圳海洋事业发展描绘经得起历史检验、体现时代风貌的“三步走”目标图景,开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历史新篇章。
近期,到2025年,面向具体行动,提出了务实、可操作性的海洋管理机制及近期重点项目计划,初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期,到2035年,建成具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的城市范例。远期,到2050年,海洋综合实力及全球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准,成为引领全球价值链、共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城市发展典范。
六大策略两大保障,下好陆海统筹“一盘棋”
世界眼光、国际一流、深圳特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生机勃勃。《规划》提出六大海洋发展策略,激发陆海统筹“新动能”“总合力”。
一是从国际航运网络出发,打通内外循环,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及高端服务中心。二是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发,引导产业下海,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三是从践行绿色发展维度出发,引领绿色转型,促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四是从海洋科技维度出发,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战略力量。五是从激活海洋城市特色出发,彰显海洋文化,营造多元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六是从深圳对外合作维度出发,深化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规划》提出两大保障措施,加速形成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社会氛围。
一是为深圳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突出陆海统筹、全域支撑,构建“两廊四区多点”的总体海洋发展空间格局。在全市布局11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形成“功能区-重点片区-海洋产业园区”三级承载的空间格局,并分步分阶段的将近期工作推动和远期目标相结合,针对性地给出了细致落地的保障措施。二是制度保障,构建海洋发展管理体系,建立“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海洋发展机制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立法工作,推进航运制度改革,创新海洋人才引进机制等。
繁华蛇口港。(谢瑞航 摄)
打通内外循环,引导优势产业向海深耕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从培育“20+8”里的海洋产业集群到渔业、港航、蓝色金融等专项规划、政策,深圳以务实有力的举措促进海洋产业板块崛起。
《规划》突显深圳优势产业基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突破相关核心技术,推动陆上产业向海拓展,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瞄准海洋发展数字化、绿色化、国产化替代、前沿技术验证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探索创建能源、深远海等多维应用场景,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海洋技术应用最佳示范地。引进培育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先进型服务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海洋科技产业领域打造支撑集群化发展的企业梯队。
海洋创新驱动,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未来,民族前途,系于创新。《规划》谱写海洋全面创新大文章提出,深圳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海洋前沿领域基础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形成南中国的海洋科技创新级核。高标准建设“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形成双龙头的牵引,将深圳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公共研发主体和平台。探索“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模式,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联动机制。着力建设海洋综合试验场与中试孵化基地,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加速度,打造国际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平台。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6月1日在南海东部油田恩平15-1平台投用。(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图)
湾区人才枢纽,汇聚全球海洋智库力量
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角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既有与海洋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专业人才,也注重全民海洋素养的培育。
《规划》提出,构建深圳“1所海洋大学+X个特色海洋学院+N所蓝色职业学校”的高等院校体系,立足需求建立深圳特色大海洋学科,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院校机构的交流合作,面向需求培育与吸纳一批海洋国际化紧缺人才,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高地。通过“科教+产教”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终身教育制度,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国家海洋产教科中心与海洋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市。大力推进学校与公众海洋素养教育,推动海洋公众教育平台载体与软环境建设,打造全国海洋素养教育先锋城市。
深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博物馆将三位一体规划建设。图为深圳海洋大学校园设计中标方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图)
绿色转型发展,树立“美丽中国”典范
绿色发展是未来趋势,深圳努力保护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规划》提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和研究海洋碳汇标准等举措,推动海洋产业向更环保的方向转变。这旨在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动建立“碳中和”的海洋发展模式。
深圳充分考虑陆地和海洋的统筹协调、技术标准、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等因素,围绕保护、发展和支撑三个方面,通过环境治理、保护修复、海洋碳汇标准研究等,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和产业生态化,实现海洋产业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和各方联动,形成海洋生态环境的支撑体系。
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鸥鹭翔集、人海城交融和谐……这是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美丽中国”城市典范的美好愿景。
6月6日全国放鱼日,大鹏湾海域增殖放流。(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人海和谐共生,讲好新时代海洋故事
从海上古丝路的千年渔都到现代化国际化滨海之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六载,描画在城市蓝图上的海洋底色愈加鲜明。深圳力图讲好人海和谐共生、城市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的全新故事:立足全球视野,结合深圳特色,重构海洋文化价值认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全球海洋文明典范;规划多层次的海洋文化提升系统策略与行动,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彰显海洋文化特色。
《规划》提出:“焕文脉”,挖掘深圳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复兴海洋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焕活深圳海洋文脉,传承海洋历史人文底蕴。“搭平台”,通过搭建海洋文化交流交往舞台,促进海洋文化对外交流,推动世界海洋文明持续不断的交流互鉴。“创品牌”,构筑海洋文旅产业高地,在海洋领域打造“深圳设计”城市品牌。“塑场景”,创造丰富有趣的海洋文化地标与体验名片场景,营造多元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为深圳人带来触手可及的未来海洋生活方式。
首届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2023年5月在深圳成功举行。(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拓展合作空间,提升深圳海洋国际影响力
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规划》将视野投向全国、全球,提出以合作、链接引领海洋发展要素在深圳集聚的核心策略。
《规划》提出,深圳要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涉海资源协同配置与海洋文化培育建构,发挥深港双城的比较优势,着力开展海洋高端服务合作,共建海洋领域双循环枢纽。深圳也要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践行者,全方位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城市的经济合作,将深圳打造成海洋领域经济合作中心和资源整合集散地。
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正日益紧密。深圳将积极拓展融入全球海洋协作与治理进程的新空间,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增进海洋福祉,为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贡献力量和智慧,不断提升深圳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国内会展史上最重磅金枪鱼亮相2023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读特新闻+】
前瞻建言 筑梦海洋
日前,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主办,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公众论坛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国内9位行业知名专家基于智库研究实践,提出前瞻谋划思考,将有力促进规划成果高质量落地实施,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
6月1日,《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公众论坛举行,嘉宾合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图)
“四大支柱””六高并举”,撑起海洋发展平台
周劲,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六高并举”的策略措施,包括高规格决策机制、高水平协调机制、高效率行政机制、高密度创新载体、高开放度营商环境、高包容度文化氛围,同时应围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和海洋治理“四根柱子”,共同撑起深圳未来海洋发展的广阔平台。
陆海融合发展,凝聚社会共识
古海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深圳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城市发展定位,需要用战略眼光来审视。2035深圳海洋发展规划,深刻认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新使命、新担当和新作为,提出深圳陆海融合推动未来海洋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空间、治理等相关领域的发展路径。而实施好该项规划,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市民形成统一战线,真正发挥深圳改革先锋和发展标杆的作用,努力为世界提供海洋发展的“中国方案”“深圳探索”。
完善海洋意识科普教育,讲好海洋故事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主导、香港博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丁学良:
深圳发展海洋,需要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对比中国和全球的发展脉络,海洋发展具有重要性和关键性,要由“陆基观念”转向“海基观念”。深圳应以2035海洋发展规划为起点,完善青少年的海洋意识科普教育,久久为功,不断开拓创新。这是深圳海洋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拓展海洋应用场景,不断优化效能
于亚,中集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高级顾问:
深圳要依托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以及毗邻南海广阔海洋开发场景的区位优势,将绿色化和智能化的产业优势延伸至海上风场、海洋牧场和可燃冰开采等新兴产业领域。从场景创新到工程创新,从工程创新再到场景创新,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创新中国比较优势。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海洋产业链,更要聚焦具体路径,开展系统研究,将海洋情怀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建设任务,开拓创新、优化效能、稳步推进。
强化深港航运合作,推动基础人才教育
王雪,深圳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交通专家、深职控股董事长:
深圳在绿色智慧港口和港航人才培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向全球输出深圳绿色智慧港口建设的解决方案。未来,深圳应联动香港共同建设自由贸易港,吸引航运总部落地;同时注重基础人才和支撑人才的培养,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及高端服务中心建设。
以游艇产业为突破口,促进城市消费升级
文焕,粤港澳大湾区游艇行业联合会主席、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对于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至关重要,要依托深圳“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优势,突破现有制度瓶颈。比如文旅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深圳打造海洋文体旅游多元多层次消费新场景,可以在海洋游艇产业率先推出制度改革,促进游艇大众化消费,推进小型化游艇普及,促进城市消费升级。
搭建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用足科技创新优势
刘大海,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博导、教授:
未来,世界人口将继续向沿海聚集,人民对滨海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深圳2035海洋发展规划,要用足科技创新优势,补足国家级海洋科创平台短板,通过平台搭建、金融支持、产业集聚、人才支撑,推动创新不断涌现,发挥对深圳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创新海事服务,提升高端国际航运服务水平
陈继红,深圳国际海事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导:
航运强国建设支撑海洋强国战略,而促进海洋全球化、国际化的最佳领域就是海事。深圳应加速推动海事服务创新,构建海事法律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深圳国际海事法律服务基地,加强特色海洋船队建设,加强客运码头、公共游艇码头建设,完善制度建设服务跨境电商,加强深港合作并发挥国际中转港的作用,提升深圳的全球高端国际航运服务水平。
打造海洋文化品牌,促进文旅产业振兴
俞露,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生态总监:
文化是对人心的凝聚。深圳应深度营造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深港文化交流,促进涉海文旅产业的振兴,加强文化产品的打造,加强滨海公共空间的塑造,使每个市民感受到滨海文化的氛围,提升深圳全龄人群滨海生活的体验感,打造深圳海洋文化品牌。
第十四届中国杯帆船赛2023年3月在大鹏大亚湾海域扬帆开赛,打造深圳特色海洋文化名片。(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 图)
(原标题《权威解读〈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滨海深圳 御风扬帆》)
展会先锋:
商会协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名录,助力你业绩高飞。
名家讲堂:具有最全老师阵容,帮您事业家庭腾飞。
全国展会,全国商会,全国协会,全国企业名录,全国就业会刊持续更新中,每天每周每月都会更新,感谢持续关注,
展会先锋;24小时客服VQ:371240006(展会名录全拼) 土豆号; yiye1314qq
持续更新中。可以充值会员下载您需要的任何资源,有问题客服24小时在线